仅0.8元/天 立即订阅
中国纪事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设置
登出
登录
×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短信登录
微信登录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
用户注册协议
和
隐私权保护政策
,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搜索
关闭
搜索
FT中文网
Menu
切换版本
繁体中文版
FT.com
首页
首页
中国
中国
频道首页
政经
商业
金融市场
股市
房地产
社会与文化
观点
全球
全球
经济
经济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
商业
商业
创新经济
创新经济
教育
教育
观点
观点
管理
管理
生活时尚
生活时尚
视频
视频
音频
音频
每日英语
每日英语
换脑ReWired
换脑ReWired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FT
会员中心
设置
登出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
Flipboard
Twitter
Facebook
LinkedIn
工具
移动应用大全
基本设置
会员中心
修改头像
邮件订阅
同步微博
我的评论
管理收藏
RSS
汪精卫与格瓦拉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香港东九龙一间十五平米左右的房间里,我和立法会议员梁国雄面对面。在香港,人人都认识他,但很少有人叫他的本名。他是“长毛”。
2012年11月22日
浪潮的旁观者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台湾杂志与审查者玩猫鼠游戏”, 1985年2月4日的《纽约时报》以此为题报道党外杂志,所配照片正是在江春男,他正在翻阅《亚洲人》。
2012年10月11日
日本因素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一位北京出租车司机的个人感慨,像是对中国命运轨迹的提醒:日本在这个轨迹中,总是扮演着宿命式的角色,它鼓舞中国,也摧毁她的努力。
2012年9月27日
西红柿与龙葵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这场反日游行让人想起埃里克•霍弗的比喻:两种不同的群众运动就像西红柿与龙葵。我们正在品尝的龙葵,是公民社会失败的必然后果。
2012年9月20日
八十年代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1979年6月台北街头的书报摊,你看得到这本名为《八十年代》的新杂志,封面上是一艘扬帆的船做背景,似乎在驶向一个新时代。
2012年8月23日
一个异议者的觉醒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江春男属于台湾觉醒的一代人,但他的期望也很快化作新的幻灭。他没有成为劳伦斯式的冒险家,也没有投身于文学创作,而是成为记者。
2012年8月16日
“党外”的腔调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八十年代初的台湾,社会处于一种奇特的暧昧中,三十多年的威权系统正在衰退。但新的现实是什么?“党外杂志”要填补这种认知差异。
2012年8月9日
鲁迅与“洗脑”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7月29日下午,香港有9万人上街反对“国民教育”。一位香港学者说,这让他想起哈维尔所说的“活在真实中”。鲁迅必乐于听到这一说法。
2012年8月2日
大陆妹与美国牛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来台北的次数越多,我越失去描述它的能力。最初,我被台湾的混合性吸引。但现在,我日益被它的所处的暧昧状态吸引。
2012年7月20日
一个移民者的故事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相当于买了一份保险,安全与自由就有了保障”,他这样形容移民的决定。移民首先是为了孩子,但他发现自己成了最先的受益者。
2012年7月12日
宋王台与广东道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在某种程度上,过去十年的香港,多少像是20多年前的台湾,追求民主化与本土意识的觉醒同时发生、互相激励,像是DNA的双螺旋结构。
2012年5月25日
沙坪坝的女神像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坐在重庆沙坪坝公园的湖畔茶馆里,眼前矗立的是一尊自由女神像。红砖底座,左手持法典,右手举火炬,只是面部有点阴沉。
2012年5月17日
南昌的夜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的谈话让我既兴奋又厌倦。比起多数沉溺于物质与娱乐的同龄人,他不仅关心社会现实,而且试图寻找答案。
2012年5月3日
一个脱党者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出于一种单纯的信念,身在香港的梁慕娴被中国共产党吸引。但当林彪折戟沉沙时,她感到一种强烈的被欺骗感。
2012年4月19日
你是党员吗?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当我听到“长毛”的发问时,真是感到一种特别的荒诞。香港回归已经15年,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却仍如幽灵一样存在于香港。
2012年4月12日
暧昧的共识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至少在短期看来,暧昧的“九二共识”仍是某种安全阀。但一种新的身份认同已经在台湾社会成熟。两岸关系面临全新挑战。
2012年3月22日
毛泽东奶茶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未料到,清晨起来,在金门的村庄中漫步,竟看到大幅的毛泽东画像。不过,画像是用来推销一款饮品——毛泽东奶茶。
2012年3月2日
偶像的阴影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陈水扁的奔丧,让我第一次感到某种期待的戏剧性。一个外来者很难理解陈水扁的冲击,他激起台湾社会最热忱的期望,最终的结果却是幻灭。
2012年2月23日
锅贴、冻蒜与名嘴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观察台湾的政治选举,仍是个奇特的经验。在民主体制内,政治是一种协商、妥协的过程,但它也可能以琐碎、无聊、娱乐的面目出现。
2012年2月9日
民主的游客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2011年12月28日午后金门的水头码头,我们在等待蔡英文的演讲。比起台湾同行们的淡然,我显得过分激动。不过,他们也理解。
2012年2月2日
伤痕与再生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将近两百尊蒋介石雕像,一样的面孔与表情,彼此对视,激起的不是景仰,也不是愤恨,而是荒诞。
2011年12月8日
记忆的拆除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我和曾荣鉴坐在桃园县政府农林局长的办公室里,而此前,他是大溪镇镇长。慈湖旁的蒋介石头雕塑公园,正是他一手推动的。
2011年11月24日
复制的领袖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他把一个专制者的行事风格带到了台湾,慈湖的行馆才是权力的中心。我在一个炎热的下午到此。昔日的禁地,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
2011年11月18日
朱自清的温州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像很多中国的城市,温州生长得太快,一切记忆都被迅速地铲平。一样丑陋而喧嚣的高楼,只不过这里更富有,也更无序。
2011年11月10日
|‹
上一页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页
›|